尼式染色

尼式染色

Franna Nissl (1860-1919) 1892年创立了Nissl染色法,以发现Nissl小体和Nissl变性而闻名。

原理

神经元细胞体包括一个具有皱褶核膜的大细胞核、稀疏的染色质和一个明显的核仁。在细胞体中细胞质是尼氏颗粒,即能够代表粗面内质网并在很多神经元中产生特异的斑点状嗜碱性表现的嗜碱性颗粒。尼氏颗粒可以用很多染色来显示如中性红、亚甲基蓝、甲苯胺蓝和甲基紫等。染色的变异、pH和分化的时间使一些染色既可以仅突出尼氏物质,也可以显示神经元的细胞核和神经胶质。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一种含有铁质的核酸蛋白,嗜碱性,是神经元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部位,当神经元受刺激后,胞体内的尼氏体即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尼氏染色法可以染出尼氏体,用来观察神经元内的细胞结构,还可以通过对尼氏体的观察来了解神经元的损伤情况。用于尼氏染色的碱性染料主要有焦油紫、亚甲蓝、甲苯胺蓝和硫堇等。

 

注意事项:

尼氏体离体后容易溶解,所以组织取出后应立即固定,否则难以着色;

染色后的标本应充分脱水、避光保存,否则容易褪色。

应该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色程度,使尼氏小体呈深色而背底基本无色为最佳。如分色不够,可以退回酒精再次分色。如分色过度,也可退回再染。

HE染色方法虽然也能观察到胞质中嗜碱性颗粒,但结构不甚清晰,神经元的轴突、树突难以辨认。在尼氏染色中尼氏体清晰可辨,而且很容易区分轴突和树突。尼氏染色中尼氏体受染后呈块状(形如虎斑)或颗粒状,核周围尼氏体颗粒较大,近边缘处较小而细长,如在生理情况下,尼氏体大而数量多,反映神经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较强,在神经元受损时,尼氏体的数量可减少甚至消失,实验者可以根据实验目的选择HE染色和尼氏染色